首页 > 文化 >

鱼灯:游走在老宅间的非遗文化

发布时间:2023-07-13 10:56:04来源:
“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”。不少人觉得用这首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来形容元宵期间的嬉鱼灯会,再恰当不过。鱼灯是安徽歙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瞻淇村春节的重头戏之一便是嬉鱼灯巡游。瞻淇嬉鱼灯历史悠久,起源于宋朝,手工制作出的鱼灯形状精巧,画工精美,巡游活动更是热闹非凡。

徽州一带的古建筑,多以木质结构为主。因此“求雨防火”也成为徽州民间祭祀的主要内容。而鱼灯,便是承载着村民们祭祀祈愿的载体。

支撑鱼灯的骨架是竹子,是村民们从附近的山上砍来的,运至村内,二三十个人围坐,便开始制作鱼灯。首先要先将几十根竹子弯折成“鱼骨”,多出的部分砍掉,再用草绳或麻绳捆绑固定;棉线被缠绕在竹架之间,形成网状,来保证“鱼骨”的稳定性;细心的女人们将白棉纸刷上浆糊,贴在线网上;继而由鱼灯队里经验老到的长辈,用墨笔在纸上勾勒出鱼鳞、鱼尾、云纹等图样花纹;最后青年和孩子们手持颜料,聚在一起将鱼灯上色,等待晾晒。

百余年来,村内制作鱼灯、嬉鱼灯的手艺从未间断。老人制灯,青壮年嬉大鱼灯,小朋友嬉小鱼灯,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,一脉承着一脉,流水般源远流长。

天光刚刚暗下来,嬉鱼灯便开始了,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多小时,从除夕夜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。每晚,6条大鱼穿行在村中大路上,大鱼后锣鼓喧天,小朋友拿着小鱼灯欢欢喜喜地跟后面,寂静的古村夜晚被欢声笑语打破,处处都是人们的笑脸。

舞鱼灯队伍气势宏大,鱼灯展示与表演动作巧妙结合,红红的鲤鱼上下翻滚,大的雄壮,小的灵活,不时高低起伏,栩栩如生。队伍每到一户人家都会放慢脚步,伴着热烈的锣鼓声把热闹喧嚣,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送入每家每户中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